通往心坎的路径:由心理疏导实现人文关怀

[阅读: 次]  日期:2012/01/15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字号: ]

 

  你在马路上违章行车被交警查个正着,会遇上什么样的对待?

  碰上虹口交警,或许不只是扣车开罚单。他们会先听听司机的辩解譬如,你是因为赶着送孩子上学而超速,那么你可先把孩子送到学校,再回来接受处理。

  开口前先倾听,如今成为许多交警的工作习惯,更被虹口区诸多公务人员列入工作准则。这与他们接受的心理教育有关。近年,虹口区以凉城新村街道为样板,在公安系统及全区推广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以求在社会管理及服务中畅通民心。全区已有400余人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接受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专题培训的公务人员和群众骨干达数千人次。

  这也被视作虹口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起点。“社会需求日趋多样,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回归以人为本的本源,”虹口区委书记孙卫国说,“我们要把工作做到每个人的心坎里。”

  由心理疏导实现人文关怀,正是通往心坎的路径。

 

  从倾听开始

  倾听是心理疏导的基础。但对不少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而言,这一看似简单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虹口区一位政工干部对记者说,以往更习惯“说”,思想政治工作常常呈现“我说你听”的单一模式:“你就是来受教育的,我负责给你讲道理。”然而,灌输式“讲道理”越来越难讲。几年前,一位在机关工作多年的干部到街道任职。上任作报告,可不到半小时,台下听众便走了一大半,剩下的也多昏昏欲睡。

  遭遇类似尴尬的干部不在少数。有人逐渐发现,宣讲方式一成不变,其实成了“说教”。而另一边,听者的倾诉欲却同样强烈。随着社会关系的重构,人际交往的阻隔日益增多,熟人社会中的“畅所欲言”变得不再容易。

  这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尤为明显。凉城社区党工委书记郭升发现,社区不少居民“心事重重”。他接触过的不少独居老人,不同程度感到孤单、无助;一些人在相依为命的老伴去世后,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年轻人中,失衡、焦虑、恐惧的情绪,亦多有表露。

  社区党工委的相关调研也显示,老龄化带来的老年心理危机、代际关系错位引发的两代冲突、贫富差距导致的心理失衡、就业困难产生的焦虑抑郁等种种问题,不同程度地困扰着社区各类人群。不少受访者告诉郭升,他们最苦恼的,是“心里的苦闷不知道和谁说”。

  解决“心里的苦闷”,正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凉城街道从2005年起推出“心桥”工程,率先尝试将心理服务引入思想政治工作。由街道统领并覆盖27个居民区的“1+27”心理服务平台逐渐搭建。

  居委干部亦被要求与志愿者一起,向居民提供免费心理服务;其首要任务,即是认真倾听求助者的倾诉。

  居民接触最多的,是各个小区相继开设的“心灵港湾”。在街道统一命名前,这些设在小区活动室内的屋子多叫“谈心室”。心理志愿者粟星瑜介绍,不少独居老人来到“心灵港湾”,先倾吐了一大通,还不等工作人员开口,对方已表示“舒服多了”。这让习惯了一直自己“说”的社区干部大受震动:“原来我们在说之前,首先要听。”

 

  向专业借力

  当了十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叶永洁,很早就有倾听的习惯。凉城街道推行心理服务前,她就是社区里的热心人。

  在叶永洁的记忆里,愿意一吐为快的居民不少,但也有人性格内向,任凭怎么引导就是不开口;即便敞开心扉,棘手问题也层出不穷。

  几年前,小区内一名女子多次找叶永洁倾诉,说丈夫每天都要偷自己一元钱,家里为此成天鸡犬不宁。细心的叶永洁几番调查,却发现此言并非实情。她意识到女子“心理有问题”,“但到底是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帮她,我不知道。”

  由于不具备专业知识,不少社区干部都遭遇叶永洁的困惑。为此,“心桥”工程从一开始就试图构建 “专业引领、多方参与”的模式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及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受邀参与“心灵港湾”建设,并参与日常社区心理服务。

  接受过几次培训后,叶永洁的困惑慢慢得解那位女性体现的是心理学中常见的偏执症状,需要就医治疗。很快,她说服其家人将当事人送往医院,一段时间治疗下来,情况已有好转。再遇类似案例,叶永洁和同事们也学会观察与分析“什么是心理问题、什么是心理疾病”,“如果我们发现得早,有些心理疾病是可以控制的”。

  心理学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宜的沟通技巧,也被社区干部们逐渐掌握。他们针对不同人群开发出多个服务品种:年纪大的居民怕孤独,社区便成立 “兄弟姐妹情联谊会”,鼓励老人走出家门;失业人员急躁、焦虑,他们和就业援助员一同登门,在送岗位的同时提供 “心理按摩”;未成年人容易有逆反心理,社区组织活动时便杜绝灌输填鸭式的讲课……日趋专业化的沟通服务,使凉城社区成功干预36起自杀危机,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500余起。

  同时,带有专业色彩的心理疏导工作,也在虹口区公安系统铺开。从2008年起,心理健康专业课程被纳入区内民警的集训体系。三年间,区公安分局开设了51期针对民警的心理健康培训班,近千位民警聆听课程、参与行为训练。包括现任虹口交警支队支队长杨叶盛在内的15位民警,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

  警官出身的他们,承担起为分局民警提供心理咨询、参与危机事件处置、开展心理服务等“第二专业”。这在虹口的历史上,还没有先例。

 

  重塑职业理念

  这天下午,又是交警支队的心理课。平时指挥部下处置交通事故的杨叶盛,此时成了老师。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图片,他向同事们发问:“这只手,为什么要伸出来?”

  图片上的情景,交警们并不陌生:严重的交通事故中,一名伤者被压在车下不得动弹。不同寻常的是,一名救援人员伸出左手,紧紧握住伤者的右手。一位交警答:“这能够有效稳定伤者的情绪。”另一位则补充:“这能唤起伤者对生命的渴望。”

  之前的环节,是让交警们根据随机主题展开即兴演讲。从只言片语中,咨询师可以捕捉到民警心理的微妙波动,并及时进行跟踪疏导,从而纾解其心理压力。这是民警心理健康培训课的初衷。但每堂课上,杨叶盛都会请弟子们 “看图说话”,并授以“心理暗示”、“人际交往心态理论”等概念,使交警们在日常工作中也能借助心理学工具。

  他还常举“温情交警”谢兆法的例子:为什么很多交警纠出违章后总看不到当事人的“好脸色”,换了谢兆法,处罚照样不含糊,违章者却对他心服口服甚至鞠躬致谢?“因为他会认真考虑对方的处境和诉求,并且给你适当的心理暗示,从而把当事人的急躁和顾虑缓解下来。”

  这样的案例,已在虹口交警中口耳相传。但心理知识毕竟只是技术工具,其背后指向的是深层次的从业理念人文关怀。这甚至可以说是对职业本身的重新定位。“身为公务人员,照章办事还不够,”杨叶盛说,“我们做的是人的工作,需要从人的实际出发考虑问题。”

  同样身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虹口公安分局特警大队政委陈依群则说,心理学对警察最显著的影响就在摆正执法姿态:“懂得心理学的人,开口前就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就像在与孩子说话时,我们会蹲下来。”上了多次心理课的交警赵家琦介绍,交通事故发生后,交警赶到现场,过去往往厉声询问“怎么回事?”,如今则习惯说“哪位打110?你们需要什么帮助吗?”。

  那位上任后首次作报告就遇冷场的街道干部,也学会了放下身段、沉下心思、倾听诉求。同事说,如今他再作报告,听众场场爆满,“甚至中间上个厕所还要抓紧往回跑,生怕漏下什么精彩的东西……”

  但在虹口区领导看来,这里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还只是开端。孙卫国表示,这项工作将在虹口进一步推广,让每个干部都具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意识,“这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功和必修课。”    (作者:朱珉迕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评分:

阅读排行

版权所有:北京市女企业家协会 未经书面许可 严禁复制本网站内容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