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阅读: 次]  日期:2012/03/12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字号: ]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与物质基础,是保障国防建设和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将“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和把握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抢抓历史机遇、正视全球挑战,进一步发挥其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大作用,为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的特征,仍是当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步入加速成长期,带动产业格局深刻变革。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不仅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也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更趋激烈。
  第二,融合创新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信息产业内行业边界逐渐模糊,信息通信技术在各类终端产品中应用日益广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价值链重点环节正在发生转移,组装制造环节附加值日趋减少,国际领先企业纷纷立足内容及服务环节加快产业链整合,以争夺产业链主导权。制造业、软件业、运营业与内容服务业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产业体系带来猛烈冲击,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既为我国带来发展的新机遇、新空间,也使我国面临着新一轮技术及市场垄断的严峻挑战。
  第三,工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在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的进程中,信息技术及产品在工业各领域及生产各环节持续深化应用,综合集成度不断提升,与汽车、船舶、机械装备、新型材料等产品加速融合,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随着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将得到更为深入的应用,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产业新增长点,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第四,国内外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涌现,产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国家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化,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内需扩张、消费结构升级和市场机制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方向。同时,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周边国家和地区同质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知识产权、低碳环保、产品安全为代表的技术性贸易限制措施被广泛使用,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
  二、“十二五”总体思路及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深化技术和产品应用,积极拓展国内需求,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实现这一要求,电子信息制造业确立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创新引领为根本动力。努力突破原始创新,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形成完整创新链条,提升成果产业化效率;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重大工程为抓手,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以应用驱动为关键支撑。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工业控制、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电力电子等量大面广、拉动作用强的产品,形成产业新增长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快速带动产业增长的关键应用。
  ——以融合发展为重要途径。积极推进制造业向服务延伸,推动产品制造与软件和信息服务融合、制造业与运营业融合,大量催生新产品、新业态,鼓励引导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并加快产业链垂直整合进程,促进资源优化重组;推动军民技术互通互用,加快军民融合发展。
  (二)主要目标
  为落实《规划》提出的“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总要求,确保《规划》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超过10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12%;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战略性新兴领域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5%。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一般贸易比重不断提高。显著增强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形成5到8家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努力培育销售收入过5000亿元的大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配套合理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新进展。
  ——产业创新发展方面。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信息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累计总量达到130万件左右;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关键元器件、重要电子材料及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集成电路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近30%,芯片制造业规模生产技术达到12英寸、32/28纳米工艺;平板电视面板自给率80%以上;建立完善TD-LTE产业体系。
  ——可持续发展方面。显著提升计算机、电视机等整机产品能效;生产过程能源、资源消耗进一步降低,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平均综合电耗低于120千瓦时/公斤,印制电路行业铜回收再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水回收再利用率提高至30%以上;有效控制铅、汞、镉等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率显著提高。
  三、“十二五”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
  在《规划》中,按照最终产品形态的不同,将电子信息制造业分为基础电子和整机产品;同时,在“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章节中提到应用电子产业。其中,基础电子包括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光伏等领域;整机产品包括计算机与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及终端、数字视听等领域;应用电子包括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航空电子、船舶电子等领域。《规划》明确了“十二五”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导向。
  (一)基础电子产业跃升
  基础电子的主要任务在于形成结构优化、配套完整的基础电子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跃升。
  在集成电路领域:突破高性能CPU、移动通信芯片、DSP等高端通用芯片,移动互联、数模混合、信息安全、数字电视、射频识别等量大面广芯片以及重点领域的专用芯片。持续支持12英寸先进工艺制造线的建设和8英寸/6英寸工艺制造线的改造升级。加快先进生产线和特色生产线工艺技术升级及产能扩充,提高先进封装工艺和测试水平。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增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互联镀铜设备、外延炉、光刻匀胶显影设备等8-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关键设备、仪器和材料的自主开发和供给能力,支持大生产线规模应用。加快提升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水平和能力,组织多种形态的技术创新平台。
  在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领域:重点支持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MEMS器件、半导体功率器件、电力电子器件、RFID模块及器件、绿色电池、片式阻容感、机电组件、电声器件、智能传感器、印刷电路板产品的技术升级及设备工艺研发,有效支撑物联网发展。积极发展半导体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光电子材料、压电与声光材料、电子功能陶瓷、磁性材料、电池材料和传感器材料,以及用于支撑、装联和封装等用途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在新型平板显示领域:重点支持6代以上尺寸TFT-LCD显示面板关键技术和新工艺开发,实施玻璃基板等关键配套材料和核心生产设备产业化项目,完善配套产业链。突破PDP高光效技术(高能效、低成本)、高清晰度技术(3D、动态清晰度、超高清晰度)以及超薄技术,提高PDP产品性能。开展高迁移率TFT驱动基板技术开发,攻克OLED有机成膜、器件封装等关键工艺技术,攻克LTPS技术,加强关键材料及设备的国产化配套。围绕移动终端等需求,重点开发触摸屏功能、宽视角、高分辨率、轻薄节能的小尺寸显示产品。开展3D显示、电子纸、激光显示等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在发光二极管(LED)领域:重点突破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关键技术,提高外延片和高端芯片的国内供给能力。增强功率型LED器件封装能力,加大对封装结构设计、新封装材料、新工艺、荧光粉性能、散热机理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快实现国产MOCVD设备的量产,推进衬底材料、高纯MO源、高性能环氧树脂以及高效荧光粉等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检测平台建设,制定和完善LED相关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建设。
  在太阳能光伏领域:支持多晶硅行业节能降耗和高质、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鼓励新型太阳能电池和高质低成本多晶硅工艺技术研发。全面提升装备技术水平,突破平板式PECVD、全自动丝网印刷机、高效切割机等设备瓶颈。支持控制器、逆变器等配套部件和石墨、坩埚、电子浆料、TCO玻璃等配套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多样化、宽领域的太阳能光伏应用,拓展离网应用市场和新兴并网市场。
  (二)整机产品价值链提升
  整机产品的主要任务在于价值链提升,包括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品牌建设三个方面。
  在产品创新方面:支持基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计算机与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及智能终端的创新,以及基于云计算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支持高端服务器、网络存储系统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绿色智能数据中心关键设备及各类终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网络化、智能化、节能型数字电视产品和3D电视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多屏融合的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推进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传输体系关键技术和系统技术研究,建设多业务平台;支持整机产品深度参与配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
  在模式创新方面:推动大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向服务领域延伸,加强设计、制造、服务融合互动,围绕核心价值环节促进产业链整合;抓住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应用快速发展契机,开拓增值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健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开放式运营平台、内容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平台、产品测试认证平台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
  在品牌建设方面:支持数字视听、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建设自主品牌,提升国产设备及终端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完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品牌形象;鼓励企业加强国际战略合作,加快建设安全可控的市场渠道;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应用。
  (三)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应用电子产品:针对一批量大面广、带动性强的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努力实现产业化,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机床电子领域,要突破数控系统现场总线、通信协议、高速伺服驱动等技术。在汽车电子领域,要加快发展车载网络、动力电池及管理控制系统、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和车用芯片。在医疗电子领域,要突破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系统、医用传感器、治疗微系统等的自主研制。在电力电子领域,要促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新型器件开发和应用。在航空电子领域,要大力发展空管系统、航空机载电子设备及其相关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应用系统。在船舶电子领域,要研发综合船桥技术、船载全球定位系统产品集成技术、船舶自动识别技术。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设备的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形成。
  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和社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应用,促进农业集成化信息管理,提高精准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应用,带动电子信息产品及相关服务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为确保《规划》中关于“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各项目标及任务贯彻落实,需要从政策法规、财政投入、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知识产权及标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和实施相关政策措施。
  (一)健全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出台《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的实施细则。研究完善扶持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多晶硅产业准入条件》,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指导。落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研究制定配套行业政策。完善促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环境,推动安全可靠的软硬件产品开发和应用。进一步落实扩大内需政策,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研究制定家电下乡后续政策措施,建设完善家电产品售后维修服务体系。推动制定国内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实施。积极推广LED、OLED节能照明产品。营造芯片、整机、系统互动的产业生态环境,推进电子专用设备首台套的应用和推广。
  (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加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投入,对核心关键领域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明确资金支持重点,加强产业链配套。充分利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支持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重点产品示范应用。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安全可靠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行业应用。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细化电子信息领域资金使用方案。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金融政策,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
  (三)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和合作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规划、资源和市场的对接,研究制定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转移与合作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部省对接、协同推进”的合作机制。推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福厦沿海等优势地区向研发设计、服务等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发挥优势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立足产业承接地区自身特色优势,统筹重大项目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合理布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完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体系,以产业政策为引导、以产业发展的重点关键领域为切入点、以国家重大工程为带动,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显著进展。推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重点关注重大生产力布局,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海外兼并重组和技术收购。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培养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体系。支持AVS、闪联、数字家庭、太阳能光伏、OLED、半导体照明/LED等产业联盟发展,围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加强产业创新联盟建设。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相结合,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建设和完善电子信息领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各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态势,促进企业提高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水平。加快建立电子信息产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信息采集,及时发布知识产权相关报告,提升行业知识产权预警能力。加强电子信息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继续以企业为主体制定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化相关组织、相关协会、研究单位等各方面的作用,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研究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增强标准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军民标准资源共享建设,推动技术和标准的双向应用。推动更多的自主创新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提升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组织重点产品标准化试点示范,加强技术标准与检测认证的联动。
  (六)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制定电子信息制造业人才队伍中长期建设方案。争取国家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对电子信息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加快建设和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行业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重点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以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为依托,建立相应的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评分:

阅读排行

版权所有:北京市女企业家协会 未经书面许可 严禁复制本网站内容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